特蔬素养蔬果资讯网

一场蔬菜批发市场里的辣椒种收博弈

admin

新京报讯(记者 周怀宗 王颖)赵庸拉着高高一车尖椒,已经在市场里转了好几圈。市场里一排排的棚子下,都是收购商的摊位,每一个摊位上,都堆着大堆的辣椒。

碰到空位,赵庸会停下车,和收购商问价。这批尖椒的色泽不太好,绿的不够深,有些发黄,对方给的价格太低,没有谈拢。赵庸开车离开,想再看看有没有出价好一点儿的。

10月14日,辽宁北镇市窟窿台蔬菜批发市场,辣椒的收购已经快结束了,不少收购商已经走了,椒农们卖菜的压力也变得有些大了。


一车尖椒正在市场里卸货。新京报记者 王颖 摄


去年4块,今年4毛

中午十二点半左右,赵庸谈妥了价格,将一袋袋尖椒直接倾倒在摊位处的地上,堆成了一堆,然后开车去称车重。市场入口有地秤,进门的时候称一次重,卸货后空车再去称一次,两次相减,就是一车菜的重量。


几分钟后,他再次开车回来,手里多了一个一寸大小的纸条,上面有前后两次的重量,一次打印,一次手写。


一场蔬菜批发市场里的辣椒种收博弈

赵庸在窟窿台市场卖尖椒。新京报记者 王颖 摄

因为品相稍差,这车尖椒最终以5毛一斤卖出去了,在当天的市场价里算低的,最好的能卖7毛,还有更差的,只能卖到4毛。而在去年,尖椒的收购价可以达到4块。

整个市场上,收购辣椒的摊位占了绝大部分,而辣椒中,又以尖椒和甜椒(柿子椒)为主,几乎没有其他的品种。

一场蔬菜批发市场里的辣椒种收博弈

市场里收购尖椒的商户。新京报记者 王颖 摄

所有的甜椒和辣椒,被分成数个等级,各自有不同的价格。处于顶端的是甜椒,收购价达到1块2至1块3,因为量少,卖菜的椒农还有微小的议价空间,倘若谈的不错,还能多卖1毛。其次是品相最好的尖椒,色要绿、肉要厚、形要直,可以卖到7毛。然后是色泽、形状等稍次的,5毛到6毛左右,最次的则只能卖4毛。这些等级没有明确的标准,只靠一双肉眼判断,买卖双方达成一致即可成交。

但4毛的尖椒,并不是最差的,最差的是“JQK”,这是当地椒农发明的说法,形容那些形状弯曲不规则的尖椒,这样的尖椒,收购商根本不收,所以在采摘的时候,就被留在枝头了,也就是说,它们甚至不会被摘下来,会自然长红,再被椒农清理出来,扔了。

卖出去的尖椒,也会经历一次挑选,收购商会雇佣工人将收来的尖椒再进行一次挑选,然后才打包运走。

一场蔬菜批发市场里的辣椒种收博弈

分拣包装的工人。新京报记者 王颖 摄

菜农将卖出的尖椒倾倒到地上之后,工人们就开始一个个挑选,好的装箱,里面夹杂的“JQK”,以及运输过程中挤破、压破的尖椒,则被挑出来,扔在摊位前的路上,每一个摊位前,都有成堆的尖椒被扔掉,它们和地里剩下的尖椒一样,仅仅因为品相没有那么好,就被当作“废品”遗弃。当然,在市场里扔掉的尖椒,成本由收购商承担。但如果某个农民多次出售“废品率”高的尖椒,下回可能就没人收他的菜了。

越廉价,越精挑细选

像这样的等级差,其实并不稳固,它会随着价格的变化而被反复地打破、重建。价格越高,挑的越粗,价格越低,挑的越细。去年一斤4块的时候,来者不拒。

“去年哪儿都缺菜,只要送来的都收,根本不会挑好坏,直接打包运走了”,一位收购商告诉新京报记者,“不光是尖椒,也不光是我们市场,任何地方、任何菜都这样”。

据了解,这个位于辽西的蔬菜批发市场,始建于1991年,建成时,被称为全国第二大蔬菜批发市场,“南有寿光、北有窟窿台”,至今还是当地菜农挂在嘴边的话。到现在,窟窿台蔬菜批发市场,已经成为一个拥有13个田头市场的市场群,带动周边65%的农户。

不过,当地菜农也表示,和寿光相比,窟窿台蔬菜批发市场的品种相对单一,“春秋两季,春菜主要是豆角,秋菜主要是尖椒和甜椒,其中尖椒占多数,甜椒多是轮作时换种”。

“去年价格好,种尖椒的都赚钱的,多的赚几百万,只要有菜肯定赚钱”,在窟窿台市场附近的关三村,一位正在建新棚的村民说,“今年不行,能保本就不错了”。

一场蔬菜批发市场里的辣椒种收博弈

搭大棚的农民。新京报记者 王颖 摄

“建大棚准备种什么”?

“种尖椒啊,还能种什么”?

“今年价格这么低,怎么还建新棚”?

“价格的事儿谁知道呢,说不定哪年就好了,这大棚建起来,支架十多年不坏,塑料能用三年,保不齐哪年就遇到好价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