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是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应对新冠疫情冲击重大考验之年。按照全省农业农村局长会议部署,要确保高质量完成稳产保供任务,围绕“菜篮子”抓好农业生产。全省蔬菜产业要围绕“一个基础三个推动”为重点,即:以保障重要蔬菜产品稳定生产有效供给为基础,推动蔬菜绿色生产水平、推动全产业链提升、推动农民持续增收,全力打造千亿元级绿色蔬菜产业。
总体思路:以习近平总书记“三农”思想为指导,以促进我省蔬菜产业提质增效为中心,围绕千亿元级绿色蔬菜产业建设,转变服务产业发展方式、拓宽服务产业发展途径、提升精准服务能力,为进一步推进市民“菜篮子”均衡供给和农民“菜园子”增收增效做出贡献。
主要目标:按照“补短板、增效益”为核心,初步建立一套蔬菜生产信息监测与服务体系、打造一批蔬菜全程绿色生产样板区、培育一批蔬菜科技和产业品牌。到2020年底,全省蔬菜面积稳定在2200万亩左右,蔬菜常年保供基地稳定在500万亩左右,新建50个蔬菜标准园,主要蔬菜种类国产品种占有率提高5个百分点,集约化育苗应用率50%以上,蔬菜全程绿色生产技术应用率提高10个百分点,绿色蔬菜产值达到800亿。
一、加强蔬菜生产信息监测与服务体系建设
针对目前蔬菜生产农情、苗情、行情、灾情等信息来源不固定、收集渠道不畅通、情况分析不全面、指导作用不够强的问题,要充分发挥我省蔬菜技术推广系统全的优势,开展对蔬菜生产、销售、供需等情况进行常态化监测,为政府精准施策提供可靠依据。
要建立蔬菜产销信息监测发布体系。在全省蔬菜优势产区和大中城市郊区,建立由蔬菜生产信息监测重点县、市级数据处理中心、省级数据处理中心组成的蔬菜生产信息监测体系,对大宗蔬菜播种面积、产量、上市期和产地价格信息进行采集、分析、预测和发布,引导农民合理安排生产,防止盲目生产,避免集中大量上市或脱销断档,增强政府调控的主动性和前瞻性以及生产主体的应对能力。
要建立防灾减灾信息服务体系。组织省设施蔬菜绿色发展专家指导组专家开展防灾减灾技术研究与集成,根据天气预报及时发布生产管理技术措施,避免或减少连阴雾霾、持续低温、暴雪、强风、暴雨等极端逆境灾害性天气带来的损失,提升设施蔬菜抗灾和综合生产能力。
二、提升蔬菜绿色生产技术支撑水平
按照良种良法相配套、农机农艺相融合,培强江苏蔬菜种子种苗产业,提升单项技术集成融合力度,立足不同区域水土资源禀赋,以“三减三增”(减肥、减药、减工、增产、增收、增效)为目标,因地制宜、因时制宜构建不同蔬菜种类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提高全省蔬菜生产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提升蔬菜全程绿色生产水
(一) 培强江苏蔬菜种子种苗产业
一是启动食用菌品种鉴定工作。为了更好服务于食用菌产业发展,加强对我省食用菌新品种自主知识产权保护,经过广泛调研,结合我省实际,并在征求有关专家和部门意见的基础上,编制完成《江苏省食用菌品种鉴定技术规范》,通过省食用菌协会发布。
二是开展地方特色品种和新优品种收集与发布。围绕特色产业集群建设,加强地方种质资源传承与保护,开展地方特色种质资源收集、梳理与宣传工作;同时,针对一些主栽蔬菜种类进口品种占比较高,围绕进口替代方向,加强对自主选育新优品种宣传,引导各地积极示范推广,到2020年底主要蔬菜种类国产品种占有率提高5个百分点。
三是加快集约化育苗技术应用。目前我省蔬菜种苗约50%为一家一户自育自用,育苗设施简陋、关键技术粗放等因素导致了育苗能力不高、育苗成本较高,要加快集约化育苗技术应用,培育区域性工厂化育苗中心,提高工厂化种苗应用率。同时,要加快黄瓜、番茄、辣椒等蔬菜种苗嫁接技术研究示范推广。到2020年底,全省蔬菜集约化育苗应用率达50%以上。
(二) 加快蔬菜生产技术应用向全程化转变
以支撑引领全产业链优质绿色增效为目标,立足绿色增产、节本降耗、提质增效、防灾减灾、环境保护等要求,在园艺标准园、绿色蔬菜产业培育、果菜茶有机肥替代化肥、绿色防控示范区建设、现代农业(蔬菜)产业技术体系、农业重大技术协同推广等项目基地,以“轮控改替收”五字方针为要点,集成融合品种、栽培、土肥、植保等单项技术环节,示范推广一批全程绿色生产综合技术,发挥技术1+1>2的融合效应,围绕淮北设施蔬菜、沿海出口蔬菜、环湖水生蔬菜、城郊精品蔬菜等重点区域生态环境特点,形成适宜不同生态环境和蔬菜种类的全程绿色生产技术方案,构建我省蔬菜产业可复制、可推广、节本增效的全程绿色生产技术体系,加大科技对蔬菜产业绿色发展的支撑作用,加速科技成果向面上生产力转化。
(三) 试点建设“蔬菜+N”复合种养示范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