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蔬素养蔬果资讯网

贵州习水县桃林镇兴隆村党支部书记马勇的死与生

admin

  “马勇生前对村民太好了,从来不会有私心,做什么事情都是为群众考虑,我们一定要来送他最后一程。”得知马勇去世的消息后,马明强和燎原组十多位村民一起,自发前来为他守夜

  “我在村里听到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有事找马勇’。”熊山说

  新华每日电讯记者郑明鸿

  “那是我第一次主持葬礼,也是我第一次见到这么多群众争相为逝者守夜。”兴隆村监委会主任周绍伦,对村民们争相为马勇守夜的场景记忆犹新。

  马勇是贵州省遵义市习水县桃林镇兴隆村党支部书记,2019年10月30日,他因病医治无效,不幸去世,生命定格在45岁。

▲10月16日,马勇(左三)陪同习水县扶贫办工作人员检查工作。习水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10月16日,马勇(左三)陪同习水县扶贫办工作人员检查工作。习水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深山园丁

  盼“良书如镜天天照”

  马勇是土生土长的兴隆村人。1992年初中毕业后,他向父亲要了盘缠,只身一人到浙江打工。

  但仅一年,他就回来了。“他跟我说外边的路修得好,家家门口都是马路,书也教得好,要是我们这个地方也能那样就好了。”马勇父亲马昌显回忆说。

  “1992年以前,有人在村里租民房办了一间小学,但1992年春季学期结束后就停办了。”原桃林镇教工站站长陆远旭告诉记者,后来,又有人在村里办起了学校,但也只办了一年。

  那之后,村里的孩子只能到邻村上学。“每天要走几公里路,对于小孩子来说是很困难的。”陆远旭说,“那时还没有营养午餐,小孩子中午在学校没有饭吃,冬天还有很多孩子受冻。”

  回乡后,孩子们的遭遇,马勇看在眼里,忧在心里。“他跟我说他想教书。”马昌显说,马勇的想法得到了周围村民的支持,他们说,村里没有学校,马勇来教书是件好事。

  1994年,征得桃林镇教工站同意后,马勇和父亲一起,在家对面的小山头上修了一间简易教室,办起了学校。第一年,他招到40多个学生。

  随着时间推移,加上马勇对教学非常负责,逐渐有邻村的家长将孩子送到马勇的学校上学。“最多时有差不多260名学生。”陆远旭说。

  学生越来越多,马勇和父亲修建的简易教室不能满足教学所需,他便租下亲戚家的房子用作教室,随后又动员家人挖土打砖,在自家地里修建四间土坯房。马勇还简单平整了剩余的空地,作为学生课余时间的活动场所。

  2001年5月,桃林镇教工站组织全镇学校负责人到马勇的学校开了一次现场会。同年,桃林镇教工站从办公经费中挤出32000元,资助马勇新修学校。

  “那时村里还没有通公路,建材运不进去,修学校很困难,但他坚持要干。”陆远旭说,马勇将教工站支持的32000元悉数用于购买钢筋水泥和支付师傅工资,修学校所需的石材则全部是他组织家人和当地村民上山开采的。

  公路不通,马勇便和当地村民一起,靠马驮肩背,把建材运了进来。马昌显记得,那段时间,马勇白天上课,晚上就打着手电背建材。

  “有一天晚上背水泥的时候,他摔倒在河沟里,小腿被石头割了一条口,手电筒也掉河里了。”马昌显数度哽咽,“他修这间学校是最辛苦的。”

  最终,马勇修起了一座两层楼高,拥有六间教室、一间办公室和一间教休室的教学楼。

  “2008年,我们定点招聘了一位老师到新坪小学任教,马勇对这位老师也很好,他想把这位老师留住,好好教当地的孩子。”习水县政府责任区督学朱斗谦说。

  在马勇妻子唐中兰的印象中,只要有空,马勇都会到如今已经废弃的教学楼走走。教学楼二楼一间教室的门总是敞开着,那是马勇生前最常去的教室,教室黑板边上用红纸写成的半副对联依旧可见:“良书如镜天天照”。

▲图中右边房屋为马勇利用桃林镇教工站2001年资助的32000元修建的教学楼。新华社记者 郑明鸿 摄

▲图中右边房屋为马勇利用桃林镇教工站2001年资助的32000元修建的教学楼。新华社记者 郑明鸿 摄

  贫村通路

  “他高兴得像个吃到糖的孩子”

  因生活所迫,2006年,马勇辞去代课教师,第二次外出务工。但仅8个月后,他就告诉妻子想回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