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蔬素养蔬果资讯网

故乡经济|蔬菜生产第一县的电商实验

admin

故乡经济|蔬菜生产第一县的电商实验


一辆好似泥鳅的SUV飞速驶来,停在记者的身旁。


车窗摇下,那位中年男子摆摆手让记者坐在副驾座。记者上了车,他又飞驰电掣开向了山东聊城莘县柴庙村——其以种植大棚芸豆等蔬菜在附近闻名。


记者上了车注意到,这满是泥点的车是一辆哈佛H6。“这车是我来运菜的”。这位柴庙村的大棚蔬菜种植者介绍。


记者跟随他进村采访,进村时记者沿街看到,该村的很多农户的庭前屋后停了私家车。这个原来很穷的村庄,靠着蔬菜大棚基本实现了脱贫致富,有时,外村的村民也会来这边帮工挣钱,每小时10元钱。


这是莘县靠种植大棚实现脱贫的一个切面。


不过脱贫后,莘县——这个中国蔬菜生产第一县依然面临着如何打通更多的销售渠道,如何自创品牌等问题。在种植大棚脱贫之后,电商已在这片土地上晨光熹微,创业者正在实验网上卖香瓜,为之服务的电商园也已拔地而起。


一个菜农的自述:种大棚25年,“多里捞摸,不赌一样” 跨越了蔬菜价格周期


据柴庙村的村支书赵忠光介绍,他们村百分之五六十的家庭都在种植大棚,这已是他以及当地村民的一种活法。


时间倒回25年前。刚刚二十岁出头的山东聊城莘县柴庙村的赵忠光在尝试了养殖以及多种小生意并没有赚到钱后,开始种起了大棚。这一干就是25年。


“现在很多人都转行了,我还在干。在我看来,大棚空气好,看着绿油油的蔬菜从小到大,心情很舒畅。这是一种活法,更重要的是这个行业不会像养殖一样,瘟疫一来,啥也不剩,人勤地不懒,种大棚一般不会绝收,这次种出来价格不行,可以指望下一茬。”赵忠光说——虽然当时已近除夕,不过,他依然穿着裤脚沾满泥巴的裤子——下午他还在棚里劳作。


25年前,刚开始种大棚蔬菜时,赵忠光所在的村子周围并没有市场(蔬菜批发交易场所),卖菜都是用人力三轮车,蹬着去十八里等市场,来回费时大半天。


“由于没市场(蔬菜批发交易场所),蔬菜产量也小,所以一开始,日子并没有大的起色。近十年有了蔬菜批发市场,日子才富了起来。”赵忠光的爱人补充道。


据了解,大约十年前,柴庙村周围成立了三个市场,七八个村聚集在了这里,往外走菜。菜农每天摘了菜,把菜拉到市场,哪个出的价格高卖给谁。菜农卖菜再也不用拉到很远的地方去,省下了宝贵的管理大棚的时间。更关键的是:哪些菜贵,哪些地方需要什么等级的蔬菜等信息也快速传递给了菜农,菜农可以据此安排生产。


关于种什么的学问,赵忠光也经历了长时间摸索。


开始赵忠光种了十年黄瓜,黄瓜价格起起伏伏,价钱一般几角钱一斤,贵的时候两元一斤,不过有的时候只有一两角每斤,那时好黄瓜也被腌了咸菜。后来赵忠光发现,芸豆家里收(蔬菜批发市场收)、也贵,就慢慢种起了芸豆。此后笋瓜、辣椒等杂菜也多了起来。


“今年我种了三四个大棚,芸豆挣了四五万元,黄瓜也挣了三四万元,不过其他的很多菜也没挣到太多钱。”


当记者问,“种三四个大棚能否管理得过来,是否有规模经济”时,这位曾经沧海的菜农说,“管理不过来,也实现不了效益最大化,不过现在都是‘多里捞摸’,我这几个大棚种的品种不一样,可以说百花齐放,不赌一样,东方不亮西方亮。最后能实现差不多的收入,过上安稳日子。”


而这背后是当地市场信息平台建设的滞后。


“我们种菜都是不知道今年该种啥,每年种啥就和算卦一样。我这种好几个大棚,也只是求稳。”


此外,赵忠光介绍:“我们大部分菜农最大的短板是和潮流脱轨,我们只会生产,不会做电商,所以销售渠道狭窄,自创品牌更是很少,到最后,我们虽然产量大,但赚不到大钱,大钱都让寿光等地有品牌的地方赚了,有时他们甚至会把我们的菜包装起来,出口卖个好价钱。”


故乡经济|蔬菜生产第一县的电商实验


电商已露尖尖角,自创品牌兴起:微商卖香瓜,四个月流水达600万,带动了瓜农致富以及村民就业


在莘县这个蔬菜第一县,虽然自创品牌的案例并不普遍,不过,随着电商下乡成为潮流,一些年轻的创业者正在尝试瓜果生鲜电商。